今春三月以来,一场浸润全省校园的“新时代变革实践”主题宣讲活动蓬勃开展。50位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新时代故事的讲述者,走进中小学课堂,以鲜活案例解码“中国之治”,以翔实数据诠释“八八战略”的实践伟力,以动人故事讲述之江大地“勇立潮头”的改革密码,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种子”向未来播撒。
今天,让我们跟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益权,走进永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宣讲现场——
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速度”、从资源小省迈向经济强省的“浙江蝶变”、凭借“四千”精神成为改革开放典范的“温州模式”、成为率先脱贫县的“永嘉实践”……方益权以《匠心报国 争做新时代大国工匠》为题,通过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案例,有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生动诠释着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们永嘉县‘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环境的限制造成了贫困问题严峻。1985年,年收入120元以下贫困人口达52.3万,贫困面积与人口均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同年被列为浙江省 8 个省级贫困县之一。”听闻这段家乡“黑历史”,一些学生面露惊讶,40年前的贫困超出了很多学生的生活认知。
方益权话锋一转:“经过多年努力,永嘉县GDP从1978年的1.05亿元,跃升至1992年的超10亿元。1996年,省政府宣布永嘉为率先脱贫县,永嘉一路高歌猛进,2003年又跻身全国‘双百强县’。”
华丽转身是如何发生的?他以永嘉县桥头镇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为例:从石板桥上的纽扣摊,到如今年产600亿粒纽扣,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全球市场三成份额,年销售额高达40多亿元,成为“纽扣之都”。
“中国人民从苦难中一路走来,谁都不要妄图让我们重回积贫积弱!”方益权通过介绍阿里巴巴“18罗汉”之一的张建锋、全国劳模邵若珍等优秀校友的事迹,感召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涵养创新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服务国之所需、民之所盼。
何为“国之所需”?
方益权解释道,在奋进新征程上,技能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培育3000万高素质技能人才,以突破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培育更多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大国工匠。
何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方益权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误差不超过发丝直径的1/4,意味着什么?”
这个对“标尺”的提问,既镌刻了匠人在毫米刻度上雕刻出的中国精度,更标注了青春学子向科技巅峰攀登的梦想高度,引发了在场500多名师生的沉思。
“面对智能制造0.01mm级加工精度的严苛要求,唯有经历3000小时以上的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精密模具制造、智能设备运维等核心技能。”方益权继而号召:“时代浪潮奔涌向前,青年当以知识为舟、技能为桨,在勤学苦练中厚植竞争力,以青春之我铸就强国之梦。这既是对个人韶华的最好馈赠,更是对民族复兴的庄严承诺!”
他以2020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钱煊博为例,分享职教学子不畏挑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奋进之姿,彰显职业教育在产业变革中展现出的强大赋能效应。在校期间,钱煊博成立了温州市研创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厘米级室内物联定位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已成为小米、比亚迪、中兴通讯、海格通信等200多家企业的合作伙伴,产品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0多所国内高校和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多家境外机构运用,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最后,方益权寄语同学们——
要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统一起来,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做真正的爱国者;
要铸就匠心魂,在毫厘间千锤百炼,在平凡中追求极致,矢志践行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宽广的“技能成才”之路;
要笃行以致远,不负韶华勤学,不惧辛劳精技,担当使命拓新,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永嘉县职业教育中心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的中职部,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永嘉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修德、砺能、精技、铸艺”的办学理念,精准对接泵阀、鞋服、教玩具等区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专业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五链融通,努力打造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