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8年3月5日《温州都市报》春春 敏妙 佳佳 报道)
; ; ; “我们每一位‘绿眼睛’环保志愿者,都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共同的绿色追求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绿眼睛”环保志愿者组织温州分部负责人白洪鲍如是说。今天是浙江省第一个志愿者日,也是《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颁布施行日。昨天,记者特地走近了“绿眼睛”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忙,而快乐着
“绿眼睛”环保志愿者组织成立于2000年,该组织由一群热心环保的志愿者组成,是我市最早设立的民间环保组织,总部设在苍南,现有志愿者500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温州各县(市、区)及福建福鼎等地。
据白洪鲍介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野生动物和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现在我们经常能接到市民来电,说哪里发现有受伤的野生动物及贩卖、捕杀野生动物等不法行为,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白洪鲍欣慰地说,他们还专门设立了野生动物救助站,当动物伤愈并具有野外生存能力后,他们就会将动物放归大自然。
追求共同的绿色梦想,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影响和感召着周围的人,是志愿者共同的目标。白洪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非常重视环保,也在积极地“创绿”,学校还邀请他们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和开展一系列有关的环保活动。平时参加这么多的活动,虽然大家显得很忙碌,但是都感受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
痛,并希望着
在当环保志愿者时,常常遇到一些心痛的事。“有一次,永嘉群众向我们举报有人在当地使用捕兽夹捕猎,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那只野鹿被捕兽夹夹住了,不能动弹,还被活活饿死。”“绿眼睛”的一位志愿者、永嘉的陈老师说,当时他在现场看到这一幕场景,感到万分的无奈,同时,作为志愿者,他也感受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2006年5月,据苍南群众举报,有很多商贩在捕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于是,志愿者们又前往跟踪暗访,并向当地派出所举报,最终58只虎纹蛙获救了。事隔多日,当志愿者们再次前往市场暗访时,还受到了那些不法商贩的威胁。白洪鲍说,对一名志愿者来说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但他们相信,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类似于这样的状况肯定会慢慢改善的。
远,但坚持着
“绿眼睛”是一支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那他们是靠什么维持的呢?据悉,用于日常工作运转的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于个人捐赠和各类奖项的奖金。这些资金全部用于开展环保救助、公益活动等。“我们一直保持着单纯的环保理想,用我们身边的事,潜移默化身边的人。在环保公益的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要很远,但我们会一直坚持走下去!”结束采访时,一位志愿者这样对我们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