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温州商报》校方企业都在探讨更灵活的“临时班”模式
-
《温州商报》 王木正
两三年前,企业冠名,中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贯穿招生、组成班级到毕业、就业全过程的校企合作班,不仅是温州教育模式的热点,也是就业模式的热点。院校方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办班及定向就业的模式,能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企业方则希望通过冠名和这种类似于定向的培养,能提前培养一批了解企业、为企业所用的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的热度如今依然未减,但院校和企业对合作班学生“回归”企业就业的期望热度却被现实逐渐降温。前年、去年,校企合作班毕业生“回归”企业比例不到6成,这部分“回归”者1年内离开率达半数以上,2010年,温州各中专、高校这种全程合作式的毕业班只有4个,毕业生愿“回归”企业就业并愿意安心呆着吗?
2010年校企合作班
毕业生人数减少
与前几年“奥康班”、“德力西班”、“正泰班”、“阿旺班”等校企业合作冠名班遍地开花情况不同的是,温州地区各中专、高校2010年毕业的校企合作冠名班只有4个,两个为中专班,另两个为大专班,毕业出来的学生总共也不到100人。这种情况虽然只是校企业合作班毕业周期的巧合,却正好与现在企业心态相合: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班,确实在降温。
这4个毕业的校企合作班中,还包括了两个新型的校企合作“临时班”。所谓“临时班”,是指院校与企业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确定一个培养方向,由相关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企业审核组成班级,班级学生只在接受相关专业培养学习时聚集,平时则各归各自原先所在的班级,毕业就业时企业、学生双向选择。从企业操作的方式上看,更像是企业提前招聘加岗前培训。这种班级一般人数只有10多人。
学生就业越来越有主张
情况越来越难掌握
但无论是“临时班”还是有“编制”的班,从操作模式上看,应该是很能解决班级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事实上却让企业和院校方都很意外,据合作开办过合作班的温州几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透露,毕业时,合作班学生一般只有6成左右愿意到企业来工作。到企业工作的这一批人,没呆一年就纷纷流失,至今留下的仅寥寥几人。
2010年毕业的合作班学生愿“回归”企业工作吗?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负责人、阿旺企业负责人等校企双方人士只摇头,坦承无法把握现在学生的就业想法。温职“海克特”班几位毕业生表示,自己首选的就业方向不是“回归”企业,而是想到就业市场闯闯,“一毕业就到合作企业上班,可能会错失很多其他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给以后留下遗憾。”
怎样的合作最实际?
校企方都在探讨
企业方对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现在的感觉有些复杂。阿旺企业董事长王亦旺说,企业既然参与了校企合作办班,就不希望出现差强人意的状况。吸引合作班学生能“回归”企业并安心留下来,除了企业要设置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工作环境等外,校企双方都要反思当初那种贯穿式的办班方式是否有些一厢情愿,要找找是否有更灵活更实用的合作方式。
实际上,去年以来,已经有一些企业和院校尝试更灵活的合作方式。像由各专业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临时班”的形式,现在有不少企业大感兴趣。这样做的好处是,这种班为期往往只有1年甚至更短,就业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确;学生应该是对这个班级涉及的专业有信心或有兴趣才自愿加入。这样在就业时,首选“回归”合作企业工作的比例能提高,企业也能降低办班成本。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人士说,如今温州出现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中介平台,正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牵线搭桥办班。院校方希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社会分工能快速成熟,帮助企业、院校针对性更强的合作,让企业得到对口的人才,也让学生安心地就业。
相关链接:http://wzed.66wz.com/html/2009-12/20/content_603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