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系统展示 内涵导向 在更高起点上构筑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 《中国高职高专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参会感悟
  •   浏览:14375   时间:2009年12月30日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童卫军 供稿)


    2009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走过了三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迎来了她的三周年成果展示会。回眸来时路,在不断进取与改革的三年里,中国高职教育紧跟经济发展要求,示范院校先行先试,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锐意改革整三年!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示范建设实践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执着探索整三年!

    以三周年为一个里程碑,2009年11月26-2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和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主办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如期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为整个高职教育战线提供了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一场流动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盛宴;1800人的会议规模彰显了高职教育的合作开放、自信大气;会议设置的“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专题”、“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果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职业教育的‘新闻眼’”、“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讲座和“高职评估培训”六大模块,体现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本质属性;鲜明的主题更加凸显了“做内涵,明导向”。会议完整、清晰地呈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形态和运行、改革与发展的状态,一幅“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壮丽画面俨然已呈现在我们眼前。

    犹记得2007年,示范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强化办学方向导向,高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向与会者展示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拓展案例。

    2008年,示范建设二周年成果展示会在北京798举行,强化专业改革导向,展示了核心环节生产性实训的成功案例。当时不期而至的金融风暴正肆虐全球,会场外是天寒地冻,雪花纷飞,而会场内一幕幕情绪激昂的热烈场面让我们深深感到虽然“已是悬崖万丈冰”,但“却有花枝把春报”,用李进校长的话说,当时我们的形式是“校企抱团取暖,携手共克时坚”。

    2009年,世界经济已呈回暖趋势,与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的高职教育的也变成了“发热供暖,建设成果促携手”。示范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导向,系统展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一、说印象
    从会议本身来说,给我们与会代表的印象是:
    (一)会议从形式到内容的“新”
    首先,形式策划之“新”。作为一名参会者,我被会议组织者、策划者大胆而独具匠心的创意所震撼。高职教育从不缺乏埋头苦干,缺的是创意、创新和改革的气魄。在整个会议拉开序幕前,我们无法也不敢想象一场千余人参与的大型会议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举行——借助企业搭建的无线网络环境构建了一个虚拟的高职校园环境,以开放式会议平台模拟示范高职校园中一天的教学活动,多种形式立体呈现了高职生存、运行与发展的整体形态;通过高职战线和社会公众参会者亲临其境的体验,以“会议课堂”的形式向社会展现高等职业教育全新的教育形态,感受示范建设先行先试取得的各项成就,收获全新理念、思路和方法。这种“会议课堂”的模拟,正是一种大胆、新颖、巧妙的创新构思,给与会者以很深的启迪。

    其次,内容展示之“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是高职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和载体。三年来,示范高职院校深入到课程开发与建设层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这是示范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成果。本次三周年会议之所以是一次成功的会议、面向未来的会议,就在于她以高职院校“校园一天”的模拟,浓缩了高职教育大发展十周年、示范高职建设三周年以来高职教育取得的成果、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融入了高职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说课、说专业等;2个主旨峰会和8个专业会,配上成果展,琳琅满目而又新颖独特秀足了“新”。让与会者感受三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最终体现在课堂上的元素应该有哪些,具体说来,课程应该如何构建,教学应该如何设计,授课应该如何实施,资源应该如何分享,成果应该如何展示,绩效应该如何评价,高职应该如何审视,两天开放式的会议平台,使与会者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有了一些深度的反思和思考,有了今后应该如何做的目标。

    第三,参会形式之“新”。“示范建设百舸争流,高职教育千帆竞渡”,突出的是示范引领,高职战线整体协同发展的目标与结果。而本次会议为高职战线不同类型的参会对象设计提供了可资选择的自助大餐,大家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的放矢。这种自助体验式的参会形式、全方位的系统展示,以及盛大的参会规模,都显示了高职教育的开放与融合,显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自觉。

    (二)跨界沟通之“合”
    “紧跟经济发展、适应人才需求”,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战略思考。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教育的“两个不适应”,因此“紧跟经济发展要求和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源头,一方面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另一方面又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我们始终高举的旗帜,更是高职院校“紧跟经济发展、适应人才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因此,高职教育魂在经济发展、根在行业企业。三周年会议整合知名企业资源,借助企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了会议信息的无线访问、无线下载和参与者之间的无线交流,展现高职教育未来的anytime/anywhere教学时空环境,并首次以媒体与院校、企业与院系、公司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多层面、多维度的跨“界别”沟通合作,使高职教育与社会多种力量在九华山庄形成“合力”。这也反映出示范建设三年来,校企合作呈现出共生态,企业成为高职院校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毋庸置疑,本次会议的亮点非常多,可谓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如,会议以示范建设三周年成果展(通过画册、手册、展板等形式展示专业改革案例、教学成果奖案例、技能大赛案例、资源建设案例、师资培训案例等)来隐喻高职不断积累的发展状态,显示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落脚点和成绩;以高职评估培训来隐喻高职质量保障体系,显示了举办方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自信和质量导向;以高职论坛(职业教育“新闻眼”—新闻媒体与高职教育论坛、国际视野论坛)来隐喻国际化和宣传辐射,显示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视界、中国气派和中国气魄。

    二、说感悟
    正如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主席李进校长所说“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我们的建设,做在起点,落在规格,兴在课程,融在校园”。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就如何“明确方向,找到办法”,本人从会议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高职教育要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1.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区域性(行业性)
    第一,高职院校往往都是区域性大学,由地方政府主办,这就决定了其办学定位首先要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职业教育才能永葆生命力,因此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是我们办学的宗旨;第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产业、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培养目标的地方特色。我们在办学中,要“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其中,产业是基础,行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

    2.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构建
    办高职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事情,也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新闻媒体的共生态环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人员、资金和运作方面校企融为一体,既弥补高职教育资源的不足,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她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有环境、制度优化,需要有传媒力量的宣传、合作,需要有国际职业教育的参照、借鉴,需要有职业院校各位老师和管理者自觉思考、自觉实践等等。由此我们必须要确立一个理念,既高职院校必须和社会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要以他方为中心,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中心,我们一定要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高职教育要做到职教性与高教性的统一
    1.高职教育要进一步突出类型特色
    一种类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才能够使高职教育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很多方面仍然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复制,“压缩饼干”仍然占据大块地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高职教育就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型,因为只要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增加一定的就业取向和职业内涵,那么目前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没有意义。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在这一点上,只有不断的强化,走特色之路,才有可能成功。

    2.高职教育的“高”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