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本报记者 郑海华
元旦起,塘河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尽管是假期,但塘河边仍活跃着这么一批人:他们拿着调查问卷,边宣传边调查;他们戴着黄袖章,坚持每天义务护河;他们监守河上,站好岗位。面对采访,他们却讷于言,“小小事情,不值一提”、“保护塘河,人人有责”……他们的行动,在重塑“母亲河”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中彰显的是——
昨天,是《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二天,记者沿着市区中心塘河行走,欲随机采访居住塘河两岸的居民,了解百姓对塘河条例的知晓程度,却先后不期而遇这么一批人,在水心街道松柏社区,30多名从茶山赶来的大学生保护温瑞塘河志愿者联合会的成员,正拿着宣传手册和问卷调查表,认真地向居民宣传塘河保护条例内容;洪殿街道夏屋社区,8名义务护河队员正清理河边垃圾;新城旺增桥边,河道保洁员陈师傅夫妇,正清理着河里的漂浮物。他们面对采访时,都不善言辞,只称“为保护塘河尽一点微薄力量”。但在保护母亲河、重塑母亲河的活动中,这些来自百姓,看似“微薄的力量”,也是一种大大的支持。
叔叔你好,这是有关塘河保护条例的主要条款,请仔细阅读,并向你周边的人宣传,今后居民向河道倾倒垃圾,也是违法的哦!”“小朋友,送你一个‘微笑徽章’,要做一个保护塘河的环保天使哦!”上午9时,记者行经紧临松柏社区的水心河时,一群头戴白底绿字鸭舌帽的年轻人正向路过的居民发放塘河保护条例宣传手册、印有宣传标语的环保袋和微笑徽章。据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包邦胜介绍,他们是来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学生,也是温州市大学生保护温瑞塘河志愿者联合会的10支志愿者队伍之一。得知塘河条例元旦后实施,他们已于上周六开始,每周周末从茶山校区带着从市温瑞塘河管委会领取的600多份宣传单和100多个环保袋,还自行购置了一些“微笑徽章”,前往市区临河的社区宣传,每周定期走访2至3个社区,计划本学期进入复习考试前,走完12个社区,向5000多户居民宣传塘河保护。 “
紧临着瓯江的三十六村河已是塘河的末端支流,宽不过10米,尽管上游来水已是污浊,而在洪殿街道2万多居民的细心呵护下,这条小小的支河,仍保持岸绿流畅,从未出现因垃圾堵塞,造成黑臭现象。未想,去年2月,河道出口陡门堵塞,三十六村变成了盲河,6月,河道水质急转直下,变黑发臭,蚊蝇肆虐。夏屋社区郑洪福等众多居民代表,自发追查原因,上书相关部门,经过半年的呼吁,三十六村河才消除了“急性黑臭”。夏屋社区居委会主任周筱秋告诉记者,夏屋社区是全市最早一批成立义务护河队的社区之一,巾帼护河队、五老护河队、育才小学的环保小天使,连续五年多,即使在节假日,几乎每天都有一批护河队员活跃在河边,清理垃圾,宣传环保意识,在大家的呵护下,这条小小河道才没有沦为盲肠河。周筱秋说。“要让塘河变清,整治工程只是一时的,大家的自觉保护才是久远之策。相信法律约束下,大家的保护意识会逐渐培养起来。”
路经新城旺增桥,见一只小小的木船行走河中,两名塘河保洁人员正一人掌舵,一人打捞河中垃圾,配合默契。记者乘其靠岸时询问,得知他们是划龙桥河这一带的塘河保洁人员,即使是元旦假日,每天上午下午两次的河面保洁都未停歇。掌舵的陈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往河里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现象比前几年要好多了,工作量也少了,但仍每天会碰上一些“顽固”的市民,好心劝他们反会遭辱骂,希望塘河保护条例,能给这样一些仍在肆意破坏塘河的人惩戒。
“新实施的塘河保护条例就是一部全民护河的综合性法律,它的执法主体是全民,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老百姓,条例中规定市民有举报制止违法的义务;规定了义务护河制度;临河居民、企业有相应的保护河道的责任区;规定塘河违法查处案件须公布查处时限,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建设、整治目标,也是相当明确,市民有权利去监督。条例中各条款处处体现了全民治河理念。”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俊凯说,“新的一年希望更多的百姓能参与到塘河保护中,即使再小的力量,对塘河保护来说也是一种大大的支持。”
相关链接:http://rb.66wz.com/system/2010/01/03/101606998.shtml